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丛培允

丛培允,博士,研究员。1979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汉族。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起就职于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绝差溶拿大降室(云南大学)。研究兴趣:1. 多足动物(Myriapoda)的谱系年代学;2. 澄江生物群疑难化石类群的系统古生物学与演化古生物学。

  • 中文名称 丛培允
  • 外文名称 peiyun cong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79年(己未年)
  •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简介

  丛培允,博士,研究员。1979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汉族。200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2004年获兰州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8月获中国科学院南京来自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起就职于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

研究兴趣

  1.多足动物(Myriapoda)的谱系年代学。

  多足动物是节肢动物门四个类群(六足动物、甲壳动物、螯肢动物和多足动物)之一,全部为陆生,是现360百科代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电立觉反回连多足动物化石记录极其克迫曲浓袁曾破稀少,如何示踪多足动物的演化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是目前多足动物研究的难点问题。现代"分子钟"概念是探寻生物谱系分歧时间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化石记录,对多足动物的谱系年代进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倍足纲(多足动物最大的纲)的谱系年代学研究。

  2.澄江生物群疑难化石类群的系统古生物学与演化古生物学。

  澄江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重要的地质窗口之一,目前共报道有包括脊椎动责味物在内的15个现你呼编生动物门类和1个绝灭类群(软舌螺类),另外还有30多种分类位置不定的类群。这些疑难类群可能是揭示早期动物门类身体基本构建的重要线索。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如埋藏学、比较形态学、分支系统学以及演化加办-发育生物学等)对这些类群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额促统部或轻理解五亿多年前发生的生命演化事件。

助时定利烈变究项目

  4.2010.1-2012.12,《澄江生物群奇虾类和云南虫类的系统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批准号:40962001)(主持)。

  3.20来自10.1-2011.12,各杆高阿管展音减苏磁《部分早期动物谱系年代研究:分子与化石层父标标认精友毫照的整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交叉课题项目(批准号:KZCX2-YW-JC104)(参加)。

  2.2010.1-20里充名探底办环紧往留11.12,《奇虾动物的演化》,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批准号:103112)(主持)

  1.2009.12-2012.1,《云南虫的分支系统学哥增办岩架研究》,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批准号:2009ZC00八说仍村下8M)(主持)。

发表论文

  11.杨杰、侯先光、丛培允、董渭、张艳霞、罗茂斌,2010。昆明地区下寒武360百科统沧浪铺组古虫动物新发现。古生物学报,49(1):54-63

  10.CONGPeiyun,XIAXuhua,YANGQu汉品先断镇扬n,2009.Monophylyofthering-forminggroupinD干司毛iplopoda(Myriapoda,Arthropoda)basedonSSUandLSUribosomalRNAsequences.ProgressinNat完讲则会uralScience,19:材注1297-1303

  9.侯可司额北杨维送先光、丛培允、李宜真,2009。云南虫的埋藏学研究--兼论云南虫的分类位置。古生物学报,48(3):402-41去点3

  8.杨群、丛培允、孙晓燕、马俊业、盖永华、李春香、郝家胜、夏旭华,2009。谱系年代研究进展。古生物学报,48(3):364-379

  7.丛培允、盖永华、杨群,2007,多足动物亚门主要类群的谱系发生与谱系年代分析--基于形态、化石和分子的综合证据。微体古生物学报,24(4):407-421需妒按斯丰讨企刑(纪念盛金章院士专辑)

  6.YangQun,MaJunye,SunXiaoyanandCON续点GPeiyun,2孙线在粮认息007.Phylochronologyofearlymetazoans:Combinedevidencefrommolecu龙贵散唱振达型larandfossildata.GeologicalJournal,42:281-295

  5.解三平,孙柏年,阎选扩及神沙德飞,丛培允,肖良,韦利杰,2006,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坐树立内触证物密停团凯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沉积学报,Vol.24(6):883-888.

  4.解三平,阎德飞,韦利杰,丛培允,孙柏年,2005,精确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气孔方法。古生物学报,Vol.44(3):464-471.

  3.SunBainian,YanDefei,XieSanping,CONGPeiyunet.al.,2004.PalaeogenefossilPopulusleavesfromLanzhouBasinandtheirpalaeoclimaticsignificance.ChineseScienceBulletin.Vol.49(14):1494-1501(中英文双刊)

  2.孙柏年、丛培允、阎德飞、解三平,2003。云南腾冲新近纪两种被子植物化石的角质层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古生物学报,42(2):216-222

  1.孙柏年、解三平、阎德飞、丛培允,2003。UlmusharutoriensisOishietHuzioka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1):80-85

会议论文

  9.CONGPeiyun,HOUXianguang,LIYizhenandYANGJie,2010.Thesegmentationofyunnanozoans.TheThirdInternationalPalaeontologicalCongress(Abstractvolume).71

  8.CONGPeiyun,HOUXianguang,2009.AnewanomalocarididfromtheChengjiangBiota.InM.Smith,L.O'BrienandJ.-B.Caron(ed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CambrianExplosion(abstractvolume),26-27.

  7.丛培允、盖永华、杨群,2007,多足动物亚门的起源与登陆时间--谱系年代学的观点。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02-103

  6.盖永华、丛培允、杨群,2007,多足动物系统发生的研究现状。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04

  5.SunBainian…CongPeiyun(5th).2006.DiscoveryofaGymnospermfossilCalocedrusmacrolepisKurzfromNeogeneinBaoshan,YunnanProvince,Chinaanditsgeologicalsignificance.In:QunYang,YongdongWangandElizabethA.Weldon(Eds):Ancientlifeandmodernapproaches-Abstractofthe2ndInternationalPalaeontologicalCongress,Hef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Press:70.

  4.CongPeiyunandSunBainian,2005.NewmaterialofJurassicconiferfromYaojie,GansuProvinceandtheir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InJingengShaandYongdongWang(Eds):InternaltionalSymposiumontheJurassicboundaryevents-TheFirstSymposiumofIGCP506:9-10

  3.丛培允、杨群,2005,生物多样性的演变,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19

  2.SunBainian,YanDefei,CongPeiyunetal.,2004,FossilAngiosperminTertiaryformEasternEdgeofQing-TibetPlateau,Chinaandits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s.32ndInternationalGeologicalCongress,Florenc,Italy:20-28

  1.SunBainian,YanDefei,XieSanping,CongPeiyunetal.,2004,VariantioninGinkgobilobaL.leafcharactersacrossanaltitudinalgradientinnorthwestChina.VII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PaleobotanyConference,Bariloche,Argentian:21-26

《Nature》发表重大研究成果

  2014年7月17日,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教授、丛培允博士、马晓娅博士与美国、英国的科学家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rainstructureresolvesthesegmentalaffinityofanomalocardidappendages"的最新成果,首次揭示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中的奇虾脑神经结构特征,为研究节肢动物起源及其头部分节的演化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侯先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丛培允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

  奇虾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动物,体长可达2米。因头部最前端有一对强壮的大爪肢,奇虾被认为是寒武纪海洋中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相关研究表明,奇虾能为解决节肢动物起源、复杂生态系统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线索。在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奇虾种类丰富且许多标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此次,侯先光教授研究团队对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奇虾的一个新物种Lyrarapaxunquispinus(刺钳里拉虫,因其外形与古希腊的里拉琴相似而命名)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揭示了该种奇虾脑部神经结构的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SEM-EDX扫描,研究人员发现在L.unquispinus的前脑(protocerebrum,与视觉神经系统相连)之前还存在一对巨大的神经节,用来控制奇虾特有的大爪肢。这种脑部神经系统结构特征与现生有爪类(天鹅绒虫)相似。而在真节肢动物中(昆虫、虾、蟹、蜈蚣、马陆、蜘蛛、蝎子等),其头部第一对附肢的神经节都源于中脑(deutocerebrum)。这都证明了奇虾的大爪肢与有爪动物的触角是同源的。

  发育学的研究还显示,在真节肢动物胚胎发育初期,上唇(一个位于口前的构造,通常位于后脑(tritocerebrum)的位置)的原始细胞位于头部最前方,且在肌肉、神经和基因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附肢的特征,其后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转移到口的前方。研究人员根据奇虾的脑神经结构以及真节肢动物这一胚胎发育特性推断,奇虾的大爪肢与真节肢动物的上唇是同源的。这一发现支持真节肢动物起源于叶足动物的假说,终结了科学界关于奇虾大爪肢同源性的争论,否定了奇虾是螯肢动物祖先类群的假说。

  鉴于奇虾大爪肢和真节肢动物上唇之间巨大的形态学差异,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在从奇虾向真节肢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应该存在一些演化上的过度类型。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驱动基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