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UMTS中的LTE

《UMTS中的LTE》是201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霍尔马(来自Harri Holma)、托斯卡拉(Antti Toskala)。

  • 书名 UMTS中的LTE
  • 作者 霍尔马(Harri Holma)、托斯卡拉(Antti Toskala)
  • 译者 郎为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内容简介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紧紧围绕LTEAdvanced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依据3GPP最新标准,以LTEAdvanced技术与应用为核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LTEAdva来自nce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的最新成果360百科。全书共分为17章,涉及LTE标准化、基于3GPP SAE的系统架构、LTE中的关键技术、物理点源裂层、LTE无线协议、移动性、无线资源管理、自组织网络(SON)、性能、LTE测量、传输、IP语音(VoIP)、性能要求、LTE TDD模式、LTEAdvanced和HSPA演进等内容。《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材料权威丰富,体系结构完整,内容新颖翔实,知识系统全面,行文通俗易懂,兼备知识性、系统性、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UMTS中的LTE:向LTE-Advanced演进(原书第2版)》可作为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人员、技术经理和电信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书或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护占然否九庆、研究生的教材。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第1章引言

  1.1移动语音用户数增长情况

  1.2呀叫裂放移动数据使用增长情况

  1.3有线技术演进

  1.4LTE发展的动机与目标

  1.5LTE概述

  令显极物1.63GPP技术族

  1.7无线频谱

  1.8WR输占训拿常关十左武丰C-07会议规定的新频谱

  1.9LTE-Advanced

  第2章LTE标准化

  2.1引言

  2.23GPP标准版本与进程概述

  2.3LTE目标

  强款快权2.4LTE标准化阶段

  2.53GPPRelease8版本后的演

  2.6IMT-Advanced中的LTE-Adv轴听沉anced

  2.7LTE规历吃有范与3GPP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章基于3GPPSAE的系统架构

  3.13GPP标准中的系统架构演进

  3.2纯E-UTRAN接入网的系统基本架构配置

  3.2.1系统班角北月静医味均担钢架构基本配置概述

  3.2.2系统基本架构配置中料跟物元盾沙既的逻辑网元

  3.2.3S1-MME和X2接口的自动配置

  3.2.4基本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接口与协议

  移次映3.2.5系统基本架构配置中的漫游

  3.3E-UTR剂强德粒用举AN与传统3GPP接入网的系统架构

  3.3.1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概述

  3.3.2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增加和更新逻辑单元

温抓茶时呢雷用  3.3.3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里生送若慢先的接口与协议

  3.3.4与传统3GPPCS基础设施的互通

  3.4E-UTRAN与非3GPP接入网的系统架构

  3.4.1E-UTRA右土优N与非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概述

  3.4.2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附加和更新逻辑单元

  3.4.3非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接口与协议

  3.4.4非3GPP互通系统架构配置中的漫游

  3.5与cdma2000接入网的互通

  3.5.1cdma2000HRPD互通架构

  3.5.2cdma2000HRPD互通架构中的附加和更新逻辑单元

  3.5.3cdma2000HRPD互通架构中的接口与协议

  3.5.4与cdma20001xRTT的互通

  3.6IMS架构

  3.6.1概述

  3.6.2会话管理与路由

  3.6.3数据库

  3.6.4服务元素

  3.6.5互通元件

  3.7PCC与QoS

  3.7.1PCC

  3.7.2QoS

  参考文献

  第4章LTE中的OFDMA、SC-FDMA和MIMO技术介绍

  4.1引言

  4.2LTE多址背景知识

  4.3OFDMA基础

  4.4SC-FDMA基础

  4.5MIMO基础

  4.6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物理层

  5.1引言

  5.2传输信道及其到物理层的映射

  5.3调制

  5.4上行链路用户数据传输

  5.5下行链路用户数据传输

  5.6上行链路物理层信令传输

  5.6.1系统基本架构配置概述

  5.6.2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配置

  5.6.3PUSCH上的控制信令

  5.6.4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5.7PRACH结构

  5.7.1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5.7.2前导序列

  5.8下行链路物理层信令传输

  5.8.1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5.8.2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5.8.3物理HARQ指示信道

  5.8.4与蜂窝有关的参考信号

  5.8.5下行链路传输模式

  5.8.6物理广播信道

  5.8.7同步信号

  5.9物理层流程

  5.9.1HARQ流程

  5.9.2定时提前

  5.9.3功率控制

  5.9.4寻呼

  5.9.5随机接入流程

  5.9.6信道反馈报告流程

  5.9.7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

  5.9.8蜂窝搜索流程

  5.9.9半双工操作

  5.10UE能力等级与支持特征

  5.11物理层测量

  5.11.1eNodeB测量

  5.11.2UE测量与测量流程

  5.12物理层参数配置

  5.13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LTE无线协议

  6.1引言

  6.2协议架构

  6.3媒体接入层

  6.3.1逻辑信道

  6.3.2MAC层中的数据流

  6.4无线链路控制层

  6.4.1RLC模式操作

  6.4.2RLC层中的数据流

  6.5分组数据会聚协议

  6.6无线资源控制

  6.6.1UE(包含与RAT之间)的状态与状态转换

  6.6.2RRC功能与信令流程

  6.6.3自优化--驱动测试最小化

  6.7X2接口协议

  6.7.1X2接口的切换

  6.7.2负载管理

  6.8对RRCASN.1协议定义的理解

  6.8.1ASN.1介绍

  6.8.2RRC协议定义

  6.9LTE中的早期UE处理

  6.10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移动性

  7.1引言

  7.2空闲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

  7.2.1空闲模式移动性概述

  7.2.2蜂窝选择与重选过程

  7.2.3跟踪区优化

  7.3LTE内部切换

  7.3.1切换过程

  7.3.2信令

  7.3.3切换测量

  7.3.4自动邻居关系

  7.3.5切换频率

  7.3.6切换时延

  7.4系统间切换

  7.5E-UTRAN与UTRAN移动性的区别

  7.6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无线资源管理

  8.1引言

  8.2RRM算法概述

  8.3接入控制与QoS参数

  8.4下行链路动态调度与链路自适应

  8.4.1第2层调度与链路自适应框架

  8.4.2频域分组调度

  8.4.3时域和频域联合调度算法

  8.4.4采用MIMO技术的分组调度

  8.4.5下行链路分组调度图解

  8.5上行链路动态调度与链路自适应

  8.5.1上行链路动态调度与链路自适应信令

  8.5.2上行链路自适应

  8.5.3上行链路分组调度

  8.6干扰管理与功率设置

  8.6.1下行链路传输功率设置

  8.6.2上行链路干扰协调

  8.7非连续传输与接收

  8.8RRC连接维护

  8.9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自组织网络

  9.1引言

  9.2SON架构

  9.3SON功能

  9.4自配置

  9.4.1物理蜂窝标识的配置

  9.4.2自动邻居关系

  9.5自优化和自愈用例

  9.5.1移动负载均衡

  9.5.2移动鲁棒性优化

  9.5.3RACH优化

  9.5.4节能

  9.5.5可用SON流程小结

  9.5.6SON管理

  9.63GPPRelease10用例

  9.7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性能

  10.1引言

  10.2第1层峰值比特率

  10.3终端类型

  10.4链路级性能

  10.4.1下行链路性能

  10.4.2上行链路性能

  10.5链路预算

  10.6频谱效率

  10.6.1系统部署场景

  10.6.2下行链路系统性能

  10.6.3上行链路系统性能

  10.6.42×2后的多天线MIMO演进

  10.6.5高阶扇区化(6扇区)

  10.6.6作为LTE带宽函数的频谱效率

  10.6.73GPP中的频谱效率评估

  10.6.8从LTE到HSPA的标志

  10.7延迟

  10.8LTE重新分配GSM频谱

  10.9规划

  10.10HSPA网络的容量管理实例

  10.10.1数据量分析

  10.10.2蜂窝性能分析

  10.11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LTE测量

  11.1引言

  11.2数据速率理论峰值

  11.3实验测量值

  11.4现场测量设置

  11.5人工负载生成

  11.6现场峰值数据速率

  11.7链路自适应和MIMO利用

  11.8切换性能

  11.9驱动测试中的数据速率

  11.10多用户分组调度

  11.11延迟

  11.12大型蜂窝尺寸

  11.13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传输

  12.1引言

  12.2协议栈和接口

  12.2.1功能平面

  12.2.2网络层(L3):IP

  12.2.3数据链路层(L2):以太网

  12.2.4物理层(L1):任意媒体上的以太网

  12.2.5最大传输单元大小问题

  12.2.6流量分割与IP寻址

  12.3LTE内切换的传输问题

  12.4传输性能要求

  12.4.1吞吐量(容量)

  12.4.2时延(延迟),时延变化(抖动)

  12.4.3TCP问题

  12.5LTE的传输网架构

  12.5.1实现实例

  12.5.2X2连通性要求

  12.5.3传输服务属性

  12.6服务质量

  12.6.1端到端QoS

  12.6.2传输QoS

  12.7传输安全

  12.8传输网同步

  12.8.1精确时间协议

  12.8.2同步以太网

  12.9基站同址

  12.10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IP语音

  13.1引言

  13.2VoIP编解码

  13.3VoIP要求

  13.4延迟预算

  13.5调度与控制信道

  13.6LTE语音容量

  13.7语音容量演进

  13.8上行链路覆盖范围

  13.9LTE电路交换语音回落

  13.10单一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

  13.11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性能要求

  14.1引言

  14.2频段和信道配置

  14.2.1频段

  14.2.2信道带宽

  14.2.3信道配置

  14.3eNodeBRF发射机

  14.3.1工作频段无用发射

  14.3.2与同一工作频段内其他系统相邻载波的共存问题

  14.3.3与邻近工作频段其他系统的共存问题

  14.3.4传输信号质量

  14.4eNodeB射频接收机

  14.4.1参考灵敏度电平

  14.4.2动态范围

  14.4.3信道内选择性

  14.4.4邻信道选择性和窄带阻塞

  14.4.5阻塞

  14.4.6接收机杂散发射

  14.4.7接收机互调

  14.5eNodeB解调性能

  14.5.1PUSCH

  14.5.2PUCCH

  14.5.3PRACH

  14.6UE设计原理与面临的挑战

  14.6.1引言

  14.6.2RF子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

  14.6.3RF基带接口设计面临的挑战

  14.6.4LTE与HSDPA基带设计复杂性

  14.7UERF发射机

  14.7.1LTEUE发射机要求

  14.7.2LTE传输调制精度,EVM

  14.7.3波段与带宽组合去敏

  14.7.4发射机结构

  14.8UE射频接收机要求

  14.8.1参考灵敏度电平

  14.8.2FDDUE中的UE自去敏相关要素简介

  14.8.3ACS、窄带阻塞与ADC设计面临的挑战

  14.8.4EVM相关因素:LTE与WCDMA接收机的对比

  14.9UE解调性能

  14.9.1传输模式

  14.9.2信道建模与估计

  14.9.3解调性能

  14.10无线资源管理要求

  14.10.1空闲状态移动性

  14.10.2DRX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连接状态移动性

  14.10.3DRX处于工作状态时的连接状态移动性

  14.10.4切换执行性能要求

  14.11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LTETDD模式

  15.1引言

  15.2LTETDD基础

  15.2.1LTETDD帧结构

  15.2.2非对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容量分配

  15.2.3与TD-SCDMA的共存问题

  15.2.4信道互易

  15.2.5多址方案

  15.3TDD控制设计

  15.3.1通用控制信道

  15.3.2探测参考信号

  15.3.3HARQ过程与定时

  15.3.4上行链路TTI集束HARQ设计

  15.3.5上行链路HARQACK/NACK传输

  15.3.6下行链路HARQACK/NACK传输

  15.3.7使用PUCCH上SRI/CQI的下行链路HARQACK/NACK传输

  15.4半静态调度

  15.5MIMO和专用参考信号

  15.6LTETDD性能

  15.6.1链路性能

  15.6.2TDD系统的链路预算和覆盖范围

  15.6.3系统级性能

  15.6.4LTETDD演进

  15.7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LTE-Advanced

  16.1引言

  16.2LTE-Advanced和IMT-Advanced

  16.3要求

  16.43GPPLTE-Advanced研究阶段

  16.5载波聚合

  16.5.1载波聚合对高层协议和架构的影响

  16.5.2载波聚合的物理层细节

  16.5.3由载波聚合导致的物理层上行链路变化

  16.5.4由载波聚合导致的物理层下行链路变化

  16.5.5载波聚合和移动性

  16.5.6载波聚合性能

  16.6下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

  16.6.1下行链路中的参考符号结构

  16.6.2码本设计

  16.6.3下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的系统性能

  16.7上行链路多天线技术

  16.7.1上行链路多天线参考信号结构

  16.7.2PUSCH的上行链路MIMO

  16.7.3控制信道的上行链路MIMO

  16.7.4上行链路多用户MIMO

  16.7.5上行链路多天线增强方案的系统性能

  16.8异构网络

  16.9中继

  16.9.1架构(R10中继的设计原理)

  16.9.2DeNB:RN链路设计

  16.9.3中继部署

  16.10R11展望

  16.11结论

  参考文献

  第17章HSPA演进

  17.1引言

  17.2非连续传输与接收

  17.3HSPA上的电路交换语音

  17.4增强型FACH和RACH

  17.5下行链路MIMO和64QAM

  17.6双载波HSDPA

  17.7多载波和多频段HSDPA

  17.8上行链路16QAM

  17.9终端类型

  17.10第2层优化

  17.11单频网(SFN)中的MBMS

  17.12体系结构演进

  17.13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语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咖哩杂菜
下一篇:张迟

相关文章